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即将落成 9月向公众开放

时间: 2024-04-28 17:57:48 |   作者: 拉链知识库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黄如论馆)承载着几代清华人的心愿,特别是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加盟后,极大地丰富了我校原有的藏品资源。2003年,艺术博物馆与美术学院大楼同期启动国际招标。2012年,在张朝阳、施锦珊、莫天全三位校友联合推动下,艺术博物馆建筑破土动工。2013年1月,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如论先生慷慨出资2亿元人民币,支持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建设,本馆也因此冠名“黄如论馆”。

  本馆以“彰显人文,荟萃艺术,精品展藏,学术研究,内外交流,资讯传播,涵养新风,化育菁华”为基本定位,集收藏、展览、研究、教育等功能于一体,为高素质人才教育培训、高水平学科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一座广大师生身边的艺术殿堂,同时面向全社会开放,将成为艺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本馆由世界著名建筑规划设计师马里奥博塔(Mario Botta)担纲建筑规划设计。博塔先生曾主持多座一流博物馆建筑设计,对博物馆空间组织、场所与环境的解读都具有原创性和独特性,地域特征与时代精神完美地表现在他所设计的建筑上。

  本馆是我校继人文图书馆之后落成的第二座博塔的建筑作品。占地约1.5公顷,总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其中展厅9000平方米;库房5000平方米;公共空间8000平方米;办公及研究用房3000平方米;设备用房5000平方米。

  在空间设计方面,博塔努力做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先进,尽量满足较长时期的发展使用和扩建要求;最大限度提高空间利用率,合理组织功能空间,体现以展品和文物为本的原则,满足藏品和展品的陈列与展示,安全收藏与保护,科学研究、国际文化交流以及别的业务的需要;空间设计和配套设施符合各项工艺技术要求,具有适用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环境及建筑满足老年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的要求。

  本馆现有藏品约13000余组件,大多数来源于美术学院历年的收藏、校友及社会贤达人士的捐赠。品类包括书画、染织、陶瓷、家具、青铜器及综合艺术品等六大类。其中:

  书画类藏品1400余组件,时代自元至近、现代,作品中不乏丁云鹏、文征明、祝允明、吕纪、蓝瑛、陈洪绶、王原祁、王铎、华喦、郑板桥、罗聘、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等名家巨迹。

  染织类藏品4600余组件,时代涵盖明清及近现代,工艺种类包括织锦、漳绒、妆花、缂丝等优秀品种;刺绣针法全面,拉锁绣、打籽绣、戗针绣、戳纱、辫子股等重要传统针法均有体现。

  陶瓷类藏品3000余组件,自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包括红陶、灰陶、彩陶、黑陶、原始瓷、青瓷以及色彩缤纷的颜色釉瓷和彩绘瓷等。

  家具类藏品140余组件。时代自明至近现代,种类大多分布在于桌案类、椅凳类和柜架类,有少量的床围、箱类家具。

  此外,还有一些书画、青铜器、甲骨、竹简、染织服装等艺术品,现分藏于清华大学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以及建筑、人文等相关院系,数量约为8000余组件。

  达?芬奇无疑是举世公认的最伟大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本馆同人经过艰苦谈判,终于将这位文艺复兴巨匠的线余幅首次请到中国。展览包括达?芬奇《大西洋古抄本》60 幅手稿线幅油画真迹作品,同时并置呈现当代国际艺术与科学领域最新的艺术创作。展览从多领域、多角度阐释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跨越时间与空间界限,探寻物质与非物质因缘,激起东西方文化思潮碰撞,启迪人类文明时代方向,用“穿越”的勇气和眼光去寻找和发现其中隐秘的哲学意义和现实思考。

  在清华大学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名师荟萃、名家辈出。前贤手泽,足供后人瞻仰,这里我们精心遴选了130位有重要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的清华学人,集中展出他们的手迹原件,包括珍藏在清华校史馆档案馆、首次披露的一批书信和文稿,以供参观者瞻仰和学习。通过近距离欣赏和品味前贤的手札,可以感悟前辈学人的情怀与境界,唤起后辈学子对学术的向往、对前贤的景仰与缅怀。

  学院传薪集中展示至今活跃在我国造型艺术、设计艺术界的骨干力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和毕业生60年来的佳作、力作、新作。旨在以国际视域、发展的角度,回顾学院60年来的发展历史,思贤传薪、总结成果、凝心聚力、谋略未来。

  清华藏珍是本馆的基本陈列,将分别展出本馆珍藏的书画、陶瓷、染织、家具等重要藏品700余组件;同时还将有一批来自国家博物馆的重要的青铜器和甲骨等藏品在本馆亮相,其中大都是1959年从清华调拨参加国庆十周年文物精品陈列的重要展品,经过半个多世纪后首次重回母校展出,很值得期待。

  “清华简”属战国中期楚墓出土文物,总数约2500 枚(包括少数残断简),总字数近6万字。难能可贵的是,这批竹简以经、史类典籍为主,而且由于其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受到“焚书坑儒”的冲击,所以能最大限度地呈现先秦古籍的原貌。对于了解中华文明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研究简牍形制和古文字等方面都具备极其重大的价值。

  展览通过展出一大批珍贵的梁思成先生古建测绘手稿,展现了梁先生和他领导的“营造学社”为保护和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辉煌成就。是对中华建筑的演进脉络所作的系统梳理,同时将展现当代建筑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从中能清楚地看到中国建筑文化在社会转型中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脉络,领略中华建筑文化的魅力。

  此次展览从已故的清华大学老一辈艺术教育家中,精心遴选出卫天霖、张光宇、庞薰琹、雷圭元、白雪石、俞致贞、祝大年、张仃、吴冠中等九位对我校专业学科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对我国艺术教育、美术创作及艺术设计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推动作用和影响的艺术大家,全面展示其学术水平的作品、文献和图片。

  本馆旨在打造面向校园和社会大众的高水准艺术平台,力求聚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开展一系列兼顾学术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公共教育活动。初步拟定“清华艺博讲坛”、“艺博品鉴”专题讲座、“手作之美”陶艺探究坊和“光影流年”放映室等项目。以期通过学术讲座、互动参与、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为广大公众提供接触和体验艺术的机会,长期系统地打造清华大学艺术社区生态关系。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会员、志愿者招募也即将启动,期待您走进艺博殿堂,体验艺博之美。


首页 产品 质量控制 导航